星期五, 9月 09, 2016

逞強就是自卑!10大赤裸箴言撕破你的面具人生



「你真的快樂嗎?」夜深,獨自一人時,多少人這樣問過自己?丟掉所有通訊軟體、社交媒介,就這樣靜靜的跟自己說說話。近幾年,心理勵志的書大賣,心知肚明原因為何,時代、科技越進步,人的心裡卻越空虛。由心理學大師阿德勒,撕下你那看似完美的表面人生,揭露人性真實面。

#1 人生沒那麼困難,是你讓人生變得複雜了,其實,人生非常單純。
就好比路前面明明有塊泥巴坑,有人硬要過,踩得自己滿腳泥巴,有人選擇繞點路就好了。當下的人生不是取決於命運和過去的創傷,而是自己的思考方式。換個心境,人生也截然不同,沒有你辦不到的事。

#2 不是因為你不好,而有自卑感。無論看起來多麼優秀的人,多少都會感到自卑。只要還有目標, 當然就有自卑感。
每個人難免都會羨慕別人的人生,人的慾望無窮無盡,目標永遠沒有達成的一天,所以自卑感一直都在。反而越聰明、外表越不錯的人,自卑感越重,因為人外有人天外有天,你不會是永遠的第一,越比較越痛苦。

#3 逞強是自卑感的另一種表現。不要努力看起來很強,而是努力變得很強。
滑 FB、更新IG已經變成每天的生活習慣,每個人都在用心經營自己的虛擬世界,用盡一切力氣告訴大家你過得很好,享受被按讚、被羨慕的那個moment,努力讓自己「看起來很強」,越吹捧自己的人其實越自卑,只有自己清楚你真的快樂嗎?別讓自己變得可悲。

#4 不是因為悲傷而流淚,而是為了責備對方,博取同情與關注而哭泣。
阿德勒認為,人之所以流淚,有時只是純粹只是表達悲傷的情緒,有時卻隱藏其他的目的。希望以眼淚博取同情、企圖求得關注,營造對自己有利的情勢。例如情侶吵架……(我就不必多說大家都懂吧XD)

#5 想過沒有煩惱的生活,除非宇宙只剩下自己。
只要還活著,還要繼續和人交往,就一定會有煩惱。工作不順利、無法達成目標,如果同事、上司都和你說「沒關係,不要那麼在意啦!」我想,也就不會煩惱了吧!不是煩惱工作不順利,而是怕遭人否定。

#6 所有煩惱都是人際關係的煩惱,其實就連隱士,也很在意他人的目光。
當你思考自己想成為什麼樣的人時,你一定會很在意周遭的目光。「最近心情很低落,忙到都沒辦法休假出去玩。」只是想強調自己很忙,絕對不是因此心情低落。乍看是在吐露內心的煩惱,其實都只是在跟對方強調自己的優越性,害怕承認自己其實沒人約。

#7 縱使被說壞話、被討厭,也沒什麼好在意的,因為對方如何看待你,那是他的課題。
「我是為我而生,你是為你而生。我沒有理由為了回應你的期待,活在這世上,你也沒有理由為了回應我的期待,活在這世上。」-弗德立克.皮爾斯。

#8 樂觀的人,不會懊悔過往,也不會對未來惴惴不安,只看得到此時此刻這當下。
不鑽牛角尖想著已經過去的事,也不會對未來惴惴不安,只專注於「當下」能做的事。會做好悲觀的準備,卻採取肯定的行動,這就是樂觀。

#9 認同、接受自己的不完美。認同、寬待別人的不完美。
不完美沒什麼不好,這樣才有人味,也是可愛之處,我們隨時都該保有這種寬大胸襟。接受自己、對方的不完美。

#10 不受他人的評價左右,接受真正的自己,擁有接受不完美的勇氣。
滿腦子只想著自己的事,非常在意他人的評價,就是缺乏勇氣的人。反之,有勇氣的人就算得不到讚美與認同,也會因為對他人有貢獻而感到滿足。了解自己,勇敢接受不完美的自己。

星期五, 8月 19, 2016

孤獨正在潛移默化地傷害你



心理導讀:獨處時我們難免會感到孤獨,適當的孤獨不是壞事兒。但是,如果你長期覺得孤獨無聲無息無孔不入,那你就要提高警惕了,孤獨很可能在傷害你。不如約上三五好友一起聚聚擺脫孤獨吧!

改變內分泌
美國芝加哥大學心理學教授約翰·卡西奧波在美國科學促進會年會上發表研究成果時說,孤獨可以削弱人體免疫系統,使人體血壓上升、壓力增大,還有造成抑鬱症的危險。
他發現孤獨感可以增加人體壓力激素皮質醇的分泌,皮質醇分泌增多可以削弱人體免疫系統,使人更容易生病。
此外,孤獨還與入睡困難、阿爾茨海默氏症病情加劇等現像有關。
卡西奧波的實驗中,最孤獨的人血壓比社交活躍的人高出30個單位,從而使孤獨者患心髒病和中風的可能性達到正常人的3倍,死於心髒病和中風的概率則可達到正常人的2倍。

削弱意志力
研究發現,孤獨者和社交活躍者的健康水平差距與吸煙者和非吸煙者、肥胖症患者和非肥胖症患者的差距類似。
科學家還發現,孤獨能削弱人的意志力和決心,不利於人保持健康生活方式。
“孤獨的人健康狀況不佳。與普通人相比,他們更少運動,而且容易放棄。
他們攝入的熱量更高,傾向於攝取更多脂肪和糖分,”英國《每日電訊報》16日援引卡西奧波的話說,“孤獨使人自控力下降,一天結束後很容易為了尋找安慰而多喝酒。”

加速人體衰老
他還說,自然衰老情況下,孤獨會加速人體衰老速度,不過其中的具體原因尚不清楚。他猜測這可能與孤獨的人缺乏社交生活、大腦缺少靈活性有關。
孤獨的人睡眠質量差,白天感覺昏昏沉沉,夜裡容易依賴安眠藥入睡。

現代人更易感孤獨
卡西奧波說,這一現象與現代社會的一些缺陷密切相關。如今,人們更多使用網絡進行交流而不是面對面交流。
“人們的生活狀態越來越孤立。部分由於人口老齡化以及晚結婚、少生子等原因,人們身邊的朋友越來越少,孤獨感日益增強。”他說。
卡西奧波著有《孤獨:人類天性和社交需要》一書。他在書中預測,隨著傳統家庭結構走向解體,社會孤獨問題會愈加嚴重。
另有調查顯示,與上一代人相比,現代人擁有朋友和知己的數量明顯減少,因此現代人更容
易感到孤獨。

星期四, 6月 23, 2016

同理心的力量(繁中字幕)


當一個人回覆你的訊息很慢,或是乾脆只讀不回時



當一個人回覆你的訊息很慢,或是乾脆只讀不回時,
別擔心他出了什麼事情,
他只是在陪伴比你重要的人,或者在做比你重要的事情。
如果想念你,他會找;如果想要你,他會說;
如果在乎你,他會真情流露。

你必須明白:要走的人你留不住,裝睡的人你叫不醒,
不愛你的人,你感動不了。
其實,誰喜歡你,你能感覺得到;
他對你愛不愛,在不在意,你也能感覺得到。
有時候,聰明如你,傻就傻在習慣欺騙自己,
承諾了不該給的承諾,堅持了沒必要的堅持。
愛情這件事情,勉強不了,住不進你心裡的人
就放他走,你走不進的世界,提前先回頭吧。

湯涼了,就別喝了,再喝也不是原來的味道;
人走了,就別留了,再留也不是原來的感覺;
情沒了,就別念了,再念也不是原來的心情了。
慢慢地,都會遠,漸漸地,都會淡。
擁有時,好好珍惜,離開了,默默祝福,
人生的旅途,沒有人是應該要陪你走到最後的。

不適合的鞋子,就不要硬塞,磨的是自己的腳;
打電話對方不接,就不要一次又一次的重撥了,
珍惜你的人會第一時間打來,
你的時間不能一直花在追隨的路上。
所有的人和事,只求問心無愧就好,
不是你的就別強求,反正離去的,都已經變成了風景,
留下的,才是你的人生。

自己過得像王后,才能吸引國王;自己過得像國王,
才能吸引王后。你是怎樣的人,就會吸引什麼樣的人。
拼命對一個人好,生怕做錯一點對方就不喜歡你,
這不是愛,而是取悅。
分手後覺得更愛對方,沒有他就活不下去,
這不是愛情,是不甘心。



星期一, 5月 23, 2016

無聲的尊重

255430_436941102997243_2047349296_n

無聲的背後,飽含著溫暖與尊重……這來自我在德國的切身感受。

一個冬日的傍晚,我如往常一樣加入候車隊伍。候車的有五六個人,有序而安靜。

此時,一個人牽著一隻狗,從遠處走來。暮色下,那身影被路邊的燈光鑲上一層金邊,尤為醒目。

漸行漸近,只見年輕男子高大魁梧,腰板挺直,緊貼著他的德國牧羊犬配有專業的拉杆——這是導盲犬的標準裝備。哦,是一位盲人。

我見那男子徐徐走向車站,在候車隊伍的不遠處停了下來。

沒有人招呼那盲人男子,我也猶豫著是否上前領他過來,卻見候車隊伍中為首的中年男子,瞬間收起手中正在閱讀的書籍,已然大跨步走到盲人男子身後,其他候車人也陸續緊隨其後,沒有一絲騷動。

我身旁一個火紅短髮打扮成朋克風格的女孩,瞥了一眼導盲犬,想必是怕煙味影響到它的嗅覺,稍作遲疑後掐滅了剛剛點燃的煙,跟了過去。

一個新的候車隊伍,在一人一狗的身後排開。陌生的人們在無聲之中達成的默契,令我驚異。

沉默依舊,直到公車到來。「您稍等一下,我這就……」司機剛要離開駕駛座準備攙扶盲人男子上車,卻被他禮貌地回絕了:「謝謝,不用。」盲人男子執意在導盲犬的引領下,自行上車。

正值下班高峰,車上已滿是乘客。然而,自那名男子上車後,人們迅速向後部集中,在狹促的車廂裡為他騰出了一小塊空間。

緊挨著司機身後,坐著一位六七歲的小男孩,站在旁邊的媽媽猛地拉起小男孩,讓出了座位。雖然媽媽舉動突然,但乖巧的小男孩沒有流露出一絲不悅。

導盲犬抬頭看了一眼,便將主人引領到空座上,然後靜靜地趴在一旁。

「您好,您要去哪裡?」

「您好!我要去莫爾大街。」

「好的,陛下!」司機詼諧的回答惹得車內一陣歡笑。汽車載著歡樂的人們繼續前行……

車上,人們都在默默地打量著憨態可掬的導盲犬:即使在急轉彎的時候,牠也搖頭晃腦地努力保持直視前方的姿態,神情專注。與平日裡對待寵物狗的情形不同,沒有人試圖靠近去撫摸牠,或是用手機拍照。

我旁邊那位剛剛讓座的小男孩,慢慢舉起手中啃了一半的麵包,想上前去喂牠,被媽媽及時制止並悄聲耳語:「牠在工作,有自己的職責,不要打擾牠。」聽到"工作"一詞,小朋友立刻縮手退了回來。

小城不大,男子很快到站了,跟司機簡短道別後,與導盲犬下了車。公車內沉默依舊。而此時的我,在沉默中體會到了無聲的關愛、深沉的尊重。

窗外,寒風習習;心裡,暖意融融……

星期三, 5月 18, 2016

最美麗的心,就是同理心

551188_304923176257657_265791663504142_643798_1649297157_n

某天,一個六歲的小男孩睡眼惺忪地醒來,赫然發現自己遲到了!

他從床上一躍而起,沒時間刷牙洗臉上廁所,就慌慌張張地往學校跑去。

同學們還在早自習,他於是偷偷摸摸地溜進教室,本來以為神不知鬼不覺,不料,小男孩才剛坐下,老師就突然大吼一聲,斥罵道:「XX!你怎麼又遲到了!給我過來罰站!」

只見小男孩打了一個冷顫,接著滿臉通紅;但他彷彿是要故意激怒老師似的,仍舊坐在座位上,一動也不動。

就在老師準備發怒的時候,突然間一陣騷動,坐在小男孩隔壁的女孩,不小心打翻了水壺,滿滿的一壺水全都潑在小男孩身上!

很多年之後,孩子們都長大成人了,小男孩成為傑出的企業家,女孩則在一間慈善機構服務。

偶然的機會下,他們重逢了,進而相戀相愛,最後決定攜手共度一生。

婚禮上,邀請了不少小學同學,新郎在致詞的時候說:「其實我在小學時,就已經愛上我的妻子了。印象最深刻的,就是她將水壺翻倒在我身上的那一次。……」在座不少人還記得那段小插曲,紛紛發出笑聲。

「今天我要藉機宣布一個隱藏很久的祕密!其實,那天她不是不小心翻倒水壺,而是故意的。」台下人都全神貫注地聆聽。

新郎繼續說:「因為當時她坐在我旁邊,發現我被老師突然一罵,嚇得尿褲子了。」

新郎深情地望著新婚妻子,微笑地說:「從那一刻開始,我就知道她是世界上最善良的人!」新郎說完,現場立刻爆出熱烈的掌聲!

最能展現一個人教養、內涵的情操,莫過於同理心!

一個人的同理心或許力量很微小,但眾人若能一起發揮同理心,就可以成為提升社會的驚人力量,為了破除瀰漫世界的偏見和誤解,我們不能不培養同理心。──德國哲學家伊曼努爾.康德

星期四, 1月 21, 2016

勿以當下下結論

601221_448190735205613_69849730_n

有這樣一個兒子,他是個大款,母親老了,牙齒全壞掉了,於是他開車帶著母親去鑲牙,一進牙科診所,醫生開始推銷他們的假牙,可母親卻要了最便宜的那種。

醫生不甘就此罷休,他一邊看著大款兒子,一邊耐心地給他們比較好牙與差牙的本質不同。

可是令醫生非常失望的是,這個看是大款的兒子卻無動於衷,只顧著自己打電話抽雪茄,根本就不理會他。

醫生拗不過母親,同意了她的要求。

這時,母親顫顫悠悠地從口袋裡掏出一個布包,一層一層打開,拿出錢交了押金,一周後再準備來鑲牙。

兩人走後,診所裡的人就開始大罵這個大款兒子,說他衣冠楚楚,吸的是上等的雪茄,可卻不捨得花錢給母親鑲一副好牙。

正當他們義憤填膺時,不想大款兒子又回來了,他說:「醫生,麻煩您給我母親鑲最好的烤瓷牙,費用我來出,多少錢都無所謂。不過您千萬不要告訴她實情,我母親是個非常節儉的人,我不想讓她不高興。」

星期二, 1月 12, 2016

沒有如果,只有如此

304621_522149534477474_596902436_n

對我來說,人生沒有如果,只有如此。

我一直相信,一切都有最好的安排。

生命中的大事小事,之所以會變成今日模樣,我想,總是其來有自。

也許有時事過境遷後,我會對某些事情,某些決定感覺遺憾,或者不甘心:如果那時知道如何如何就好了!

然而,說這話的時候,我們都忽略了,其實以那時的智慧與擁有的資源,可能我們所能夠做的最佳決策,也就是那樣了。

但,事後我們常常忘了當時的心境,忘了當時的情境,用此刻的生命歷練去觀照當時,心裡難免有些不平與不解「唉,那時怎麼那麼傻呀!」

這種懊悔,不過是徒勞,不是千金難買早知道,而是--人生沒有走過後來的萬水千山,那時的我們就是沒有本事看清楚生命風景的虛實與輕重。

再活一次,再回到當年,我們會更聰明,更知道該做什麼選擇?未必吧。

話說回來,如果人生打從一開始就萬事完美,我們一開始就做了最正確的決定,就不犯過錯不留憾恨,那,我們又何必再多活後來的歲月?

多活一時多一時改變,多活一日多一日智慧,這樣的人生豈不更有趣些?昨天的自己比今天差勁,在我看來,理所當然。

既然人生不可能reset,主客觀情勢不變,我們再做一次決定,也不會更高明,那麼也許當年的我們就非得那麼愚蠢不可了。

<時光機器>這部電影裡,人能夠回到過去,卻並不能改變已經發生的事情:深愛未婚妻的男主角想盡辦法,搶先在歹徒開槍前就迴避,然而,未婚妻還是死了,沒有死於槍殺,卻死於車禍,死於其他任何一種男主角防不勝防的意外。

所以,生命裡,"如果"這個問題是不存在的,只有如此,已經是如此這般的人生。

而我相信,這樣的人生必然已經是在各種內在與外在條件下,我所能夠擁有的最佳人生了。

作家珍妮特。溫特森(Jenette Winterson)說過一句很有意思的話:每當你作出一項重大選擇時,另一個自己就活在那個被你放棄的選擇裡。

沒有走的那條路,看來似乎更迷人;

沒有去的那個地方,似乎更有看頭;

最終沒有牽手的那個人,似乎更該是良人。

之以會這麼執著地想,大概就是因為我們沒有把另一個自己從虛擬的「如果」中抽回來吧!